发布时间:2023-02-13浏览次数:889
推动高质量发展 共建更可持续的未来
——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聚焦“全球背景下的中国”
【特别关注·夏季达沃斯论坛】
6月29日,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落下帷幕。本届论坛将“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设为核心议题之一,展现出中国与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紧密联系。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我们在全球化中发展了自己,也成为了维护全球化最坚定的力量。
也因如此,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变革的关键时刻举办的本届论坛的3天会程、180余场活动里,“中国”是与会嘉宾代表口中的高频词。通过交流探讨,与会者从丰富的信息里触摸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搏,体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与行动,感受共建“一带一路”深耕细作扎实推进,更加坚信中国将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各国投资者提供互利共赢合作机会,推动世界经济迈向更加普惠、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
触摸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搏
“重启增长”是本届论坛的核心议题之一,而“脆弱”则是不少嘉宾代表用来形容当下世界经济现状的词语。这种焦虑与不安不是没有缘由的。比如,在“全球债务爆炸”对话会上,与会者不无担忧地表示,随着主要国家的央行纷纷提高利率来应对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债务风险正变得日益严峻,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当此时刻,论坛自然聚焦中国。过去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6.2%;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嘉宾期待中国继续为促进国际自由贸易、稳定世界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压舱石”和动力源作用。
地缘政治紧张态势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态势?中国将迎来哪些新的增长趋势?在“亚洲制造业的复苏”“前瞻扫描:中国的未来趋势”等活动上,这些都是与会嘉宾频频提及的问题。
“目前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还是相对有利的。”康奈尔大学教授普拉萨德指出,中美经济关系需要稳定,因为这不是零和游戏,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中欧关系中也具有积极性因素。中非关系发展迅速,在“一带一路”合作方面,既有基建合作,近来又有更高级别的合作项目。他特别指出:“在中国的斡旋下,中东地区的沙特与伊朗和解,是我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不是由美国牵线而达成的中东重要协议。”
在国内层面,可以从变量窥见质量。正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指出,不要过度注重GDP百分点的变化,要观察中国的经济结构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才是关键所在。
制造业在中国GDP中占比超过27%,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表示,中国已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制造业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率和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是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
“我们会加快在认知智能领域的实践探索,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微薄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金融实验室主任、可之科技联合创始人王冠介绍,以“生成式大模型”为代表的认知智能,在每一个细分产业都大有可为,能将生产效率提高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可之科技团队在“大模型”兴起之前就开始致力于可解释认知智能的科研攻关,在数字科技、数字教育、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产业应用。
过去10年,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连续11年高于同期GDP增速,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人口下降、投资拉动经济贡献率降低等挑战,但是机遇总是和挑战伴生,埃森哲的观察和判断是,中国数字经济仍拥有广阔的机遇,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前景向好。
截至去年底,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21.2万件,是世界上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超300万件的国家。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表示,中国修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这些举措对知识产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体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与行动
在本届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与埃森哲、中国氢能联盟共同发布《中国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报告,提出了中国绿色氢能市场的六大发展目标及35项支持措施,并建议从现在起到2030年分三个阶段落实这些措施。
2020年9月,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与会嘉宾看来,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也将撬动广阔市场。
“中国是全球各行各业价值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绿色产业。在双碳战略的指导下,绿色产业的发展机会是长期明确的。”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键认为,围绕低碳绿色,电气化、船舶海工等领域都有很多发展机会。对于丹佛斯而言,关键是练好内功,提升自身顺应市场、把握机会的能力。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效解决方案供应商,丹佛斯已经在中国投资建设12家工厂和26处销售点。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表示,打造低碳、智慧、健康的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经之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和赋能者,霍尼韦尔致力于通过软硬一体、强弱电一体、云边一体的解决方案,帮助业主在保证建筑运营效率的基础上,打造更加健康、安全、可持续的楼宇环境。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风”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普华永道在论坛上发布的《期待与忐忑:2023全球职场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员工对推动其雇主采取气候行动有比较强烈的紧迫感。53%的受访者认为雇主有责任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54%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其公司正在采取适当的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认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旨在协助企业采取更有效行动的工具也频频出新。中国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更在引领全球实现可持续目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对中国市场特别是能源转型很乐观。”世界经济论坛联席主席、欧亚资源集团首席执行官宋本表示,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国是世界领先的技术驱动力。“没有中国,我们无法完成能源转型。”
点赞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
作为观察世界经济的窗口,夏季达沃斯论坛成为破解全球化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平台。对于中国倡议、中国方案的讨论和点赞通过夏季达沃斯论坛传播到全世界,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凝聚了信心和力量。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一些别有用心的杂音,声称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让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陷阱,抹黑“一带一路”倡议。在本届论坛上,多国政要和企业负责人以本国真实发展境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肯定。
“津巴布韦的经济转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资。未来,我们希望在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共享‘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津巴布韦工商部部长塞凯·恩泽扎表示,津巴布韦作为内陆国家,物流不畅、能源不足,主要出口煤炭、农产品等初级产品,而“一带一路”建设改善了津巴布韦发展的短板,为津巴布韦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总裁别科图尔沃夫期待共建“一带一路”更加注重科技和知识的转移,这将创造更多就业、GDP增长等二级甚至三级效益。他认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是一个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好时机。
“经历过全球性危机的冲击,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团结与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的历史。在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枪匹马解决问题,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在西方一些国家鼓噪“脱钩断链”的当下,李强总理在本届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出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渴望合作共赢的心声。
(光明日报 天津6月29日电 本报记者 曹元龙 王妤心泓 刘茜 陈建强) 【编辑:于晓】
一百年前,中共三大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案》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母性保护”。时序更替,百年沧桑——
产妇死亡率百年巨变的背后
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柳卓楠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林洁 黄丽娜
一百年前,生育对妇女来说,无异于走一趟鬼门关。据中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创始人杨崇瑞1928年的统计,当时每1000名产妇中就有约15人死亡。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通常被合并称为“三期”)的女工,所受痛苦更甚。
一百年后,中国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2022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5.7/10万。法律、政策对“三期”女职工的权益给予了明确保护。
“也许当代人不能充分感受到这种变化,但如果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母性保护’有相当大的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教授孙晓梅说。
这样的世纪转变,与中共三大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母性保护”口号并始终不渝地恪守、执行这一理念有很大关系。
百年前:生孩子如同过鬼门关
在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旧社会,生育对妇女来说无异于走一趟鬼门关。
创刊于上海的《妇女杂志》在1925年第7期刊登的《吾乡的生产风俗》系列文章,描述了当时北京、安徽绩溪、江西南昌等地的妇女生产情况。其中记载,北京一般旧家庭的妇人生产时不找产科医生,而是找产婆接生,遇到难产要经受产婆“施用野蛮的手段,令胎儿不自然的产生出来,产妇的精神上,肉体上,充分的感受了痛苦,有时胎儿也死亡了,产妇也致病了——或竟至死亡,这是北京都市中,很常见的事!”不仅在北京,系列文章中写到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安徽绩溪当时的产婆“多为经产之老妇任之”,她们“不识消毒为何事,在寻常顺产,尚无大害,一遇难产,辄莫知所措,有妄行手术,致招重大危险者”。
这种旧式接生方法造成了产妇和婴儿的高死亡率。中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创始人杨崇瑞在1928年发表的《产科教育计划》中说:“兹就北平统计与外国比较而论之,产母死亡率,我国每千人中约十五人”,婴儿死亡率,每千人中“中国竟达二百五十至三百之多”。她进一步指出,死亡率高的原因不外乎“助产者缺乏产科知识耳”。
如果说,不科学的旧式接生方法危害产妇的生命健康,那么,近代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则使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劳动妇女,所受的痛苦更甚于普通家庭妇女。
“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大量女性离开传统家庭进入工厂工作,但她们却面临着恶劣的劳动条件,例如每日工作超过10个小时、承受各种精神压力等。当时,处于‘三期’的女职工面临的困境和不公平待遇更是普遍存在。”广州市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副团长杨满玉律师说。
成书于1926年的《中国劳动问题》记载了上海三新纱厂的一个事例:一名在粗纱间工作的女工,为了不被扣工钱,在产前阵痛来临时仍坚持做工,放工后还没走到厂门口,孩子已经下地。中国妇女运动先驱杨之华在《妇女运动与国民革命》中描写女工时写道:“她们的生活非常之惨酷,每天工作时间大概要有十二个钟头以上”,怀孕、生产的女工“大半不但没有医药费,还要扣除工钱,有小孩的女工,不准在工作时间哺乳,母亲做十二小时工,小孩便得饿十二小时”。
百年后: “母性保护”有相当大的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后将“母性保护”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议题。1923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案》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母性保护”口号。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再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母性的尊重与敬仰,自然喊出了‘母性保护’的鲜明口号。”人口专家、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董玉整告诉记者。
“母性保护”口号具体如何实践?孙晓梅指出,中国共产党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作为“母性保护”题中应有之义,为后续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医院普遍设立妇产科,中央总卫生处和边区妇联推广新法接生以提高婴儿存活率,华中军区卫生部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将改造旧产婆、降低婴儿死亡率作为群众卫生工作中心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步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并依据之前的妇幼卫生经验,将‘推行新法接生,改造旧式接产’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具体方法是改造旧产婆,大量培训新法接生员,成效显著。”孙晓梅说。
1956年,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妇女卫生科发表的《普及新法接生是当前妇幼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显示:“由于新法接生的推行,已使过去严重地危害产妇和新生儿生命安全的产妇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率,迅速地下降。以北京市为例:1949年的新法接生的百分比是58.2%,那时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是7.2‰,产母死亡率7.0‰,婴儿死亡率117.6‰;其后新法接生的比数逐年增加,到1954年新法接生已达98.7%,而同年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为0.54‰,产母死亡率为0.5‰,婴儿死亡率46.1‰”。
如今,中国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这些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已经位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的前列。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今年5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8‰,均降至历史最低。
“也许当代人不能充分感受到这种变化,但如果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母性保护’目标中的妇幼健康事业有相当大的发展。”孙晓梅说。
我国还通过各项法律与政策,保障妇女尤其是“三期”女职工的权益。“我国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禁止解雇‘三期’女职工,规范生育妇女产假、生育津贴,鼓励单位建设哺乳室等。”广州市律师协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海燕律师说。
谱新篇:“母性保护”内涵不断扩充
百年奋斗谱新篇。在新时代,“母性保护”的内涵不断扩充,妇女权益保护进入更大程度、更深层次的阶段。
董玉整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先后出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重要法律、文件,提出要拓展支持家庭与妇女全面发展的公共服务等重要目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家庭模式主要是‘男主外,女主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并切实实践:家庭是男女双方和其他家庭成员共有的,只有共担家庭发展责任,婚姻才能和谐稳定,家庭才能和睦幸福。与此同时,国家提出要建立健全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照护服务,重要目的就是要帮助妇女处理好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多重角色,帮助妇女从时间紧张、经济压力、事业发展的多重矛盾中解放出来,在为社会和家庭作贡献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健康快乐发展。”董玉整说。
孙晓梅表示,我国近年来着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以及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举措,都是新时代对“母性保护”理念的延续。
“今天,中国妇女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保障妇女权益的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日益彰显,妇女的政治地位、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妇女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等方面,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共产党对妇女工作的坚强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的妇女工作的根本保证,这是保障妇女权益的根本遵循。”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李金哲说,这是中共三大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案》穿越百年历史带给当下的最为深刻的启示。(羊城晚报) 【编辑:叶攀】